“世界杯冠军争夺战:西方媒体眼中的王者荣耀与争议”
“技术流or暴力美学?我们总爱给冠军贴标签”
记得2010年西班牙队夺冠后,《马卡报》用“tiki-taka征服野蛮人”这种充满殖民余韵的时,我非洲裔的摄影师好友当场撕碎了报纸。但不得不承认,西方评论界对冠军的评判永远带着显微镜:巴西2002年的3R组合会被夸赞“用桑巴节奏教世界踢球”,而意大利2006年的混凝土防守则被嘲讽为“反足球的胜利”。去年阿根廷夺冠后,我的法国主编坚持认为“除了梅西全是伐木工人”,完全忘记了姆巴佩决赛三次点球破门的幸运。“欧洲中心主义:那些年被无视的南美眼泪”
在BBC工作的十二年里,我亲历了最赤裸的双标。2014年德国7-1血洗巴西时,演播室里的香槟比柏林街头开得还早;可当阿根廷1986年用同样比分击败委内瑞拉,解说词却是“缺乏体育精神的屠杀”。某次酒后,ESPN的老牌解说跟我坦白:“知道为什么欧洲冠军永远‘实至名归’,南美冠军总是‘侥幸获胜’吗?转播合同的零头都够买下整支玻利维亚队了。”这话让我想起马拉多纳的“上帝之手”至今被称作欺诈,而亨利2009年手球助攻却成了“聪明的即兴发挥”。“社交媒体时代:冠军沦为民意测试的牺牲品”
卡塔尔决赛夜真正让我震惊的不是梅西加冕,而是Twitter上爆发的NotMyChampion话题。英国网红足球博主@TrueBrit发布的“阿根廷点球特权”视频,三天内播放量超过决赛本身。当我采访欧足联某位不愿具名的技术官员时,他冷笑说:“现在评价冠军只需要三样东西:一段手机慢镜头、一个够煽动的,以及观众对裁判手册的一无所知。”深有同感——去年法国队决赛获得两个点球时,可没人提起1998年决赛巴西罗纳尔多的神秘昏厥。“冠军DNA?我们不过是选择性地相信神话”
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,我曾听见拜仁球迷嘲笑2018年法国队是“非洲雇佣兵团”。但同一个夏天,《队报》却将坎特捧为“新拿破仑”。这种精分式评价暴露了西方评论的潜规则:当欧洲球队归化球员,这叫“多元融合”;当卡塔尔或阿根廷队有外来血统,立刻变成“国籍超市”。最讽刺的是,被他们奉为圭臬的“冠军气质论”——德国队的钢铁意志、意大利的链式防守——在非欧球队身上就会自动降级为“偶然爆发”。“写在大力神杯的反光里: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?”
截稿前收到米兰同事的邮件:“你不觉得近二十年冠军越来越‘不纯粹’了吗?”我盯着2010年西班牙队更衣室照片里那些加泰罗尼亚、巴斯克和安达卢西亚面孔,突然意识到西方对世界杯冠军的挑剔,本质是对足球话语权流失的恐慌。当摩洛哥队闯入四强创造非洲历史时,《踢球者》杂志竟用“黑马童话”来形容——要知道,这支球队里有一半人出生在荷兰和比利时。也许终有一天,我们会承认世界杯从来不是欧洲杯或美洲杯,而是一个承认多样性的全球派对。 此刻窗外正下着伦敦惯常的阴雨,我电脑里循环播放着不同语言的夺冠解说。阿拉伯语的嘶吼、西语的颤音、法语压抑的呜咽…这些声音都在提醒:所谓“西方评价”,不过是占世界10%人口发出的90%噪音。下次当我的主编又要给冠军队伍贴标签时,我准备把2018年克罗地亚队更衣室的合照摔在他桌上——那上面有战火中长大的难民,有柏林墙倒塌前出生的东欧人,还有被意大利俱乐部青训抛弃的弃将。这,才是世界杯冠军真正的样子。
上一篇
男篮世界杯战火点燃:全球巅峰对决几天内震撼上演
2025-08-24
下一篇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