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煌背后的汗水:一位举重世界杯冠军的自述
第一次举起杠铃时的窘态
记得十二岁第一次走进体校举重馆,教练让我试试空杆(20公斤)。我憋得满脸通红,杆子却纹丝不动,因为发力过猛直接向后栽倒,惹得全场哄笑。现在的孩子们总问我"冠军是不是天生神力",我总会给他们看手机里保存的这段视频——看看当初连空杆都举不起来的笨小子。 那个夏天,我的训练服从来没干透过。体重42公斤的我每天要和比我重两倍的杠铃较劲,晚上躺在床上,连翻身都能疼醒。但就是这份疼痛感让我着迷,每次多加上一片0.5公斤的杠铃片,都像攻下一座城池。那块改变命运的银牌
2016年全国青年锦标赛,我输给了老对手0.5公斤。领奖台上,银牌在镁光灯下泛着冷冰冰的光。回到更衣室,我把奖牌塞进背包最底层,却在掏手机时带出一张小纸条——是六十岁的陪练王叔早饭时偷偷塞的:"小张,你举起的不是铁块,是你自己的人生重量。" 那天晚上的加练,我特意把王叔这句话用马克笔写在护腕上。在后来每个想要放弃的深夜,这行渐渐模糊的字迹总会突然扎进眼睛。体育局的领导可能不知道,他们眼中"没有培养价值"的瘦高个,是靠这句话撑过了三年冷板凳。东京奥运会的至暗时刻
2021年东京奥运会,我在抓举环节出现重大失误,杠铃砸在地板上的巨响至今还在噩梦里回荡。社交媒体上"浪费国家培养"的评论像刀片般锋利,最痛的是有网友说:"这种心理素质就别丢人现眼了。" 整整两个月,我避开所有举重馆。直到有天在老家河堤跑步,看见几个小孩用树枝当杠铃模仿我的动作。其中一个孩子突然摔倒,却马上爬起来说:"张伟明失败三次才成功呢!"那一刻我才明白,原来真正的重量不是杠铃,是那些注视着我的人们的期待。世界杯赛场的生死12秒
今年巴黎世界杯决赛场,韩国选手李东敏第三次挺举举起232公斤,大屏幕显示他反超我1公斤。教练抓着我的肩膀说:"只要举起234公斤就能赢"。这个数字比我训练最好成绩还多3公斤。 走上举重台那12秒,世界突然安静了。指尖触到镁粉的瞬间,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栽倒在空杆下的男孩。当裁判亮起三盏白灯,我双膝砸在举重台上——这次不是摔倒,而是用尽全力的跪拜。观众席上的中国留学生举着国旗哭得比我还凶,后来才知道他们中有三个人买了黄牛票,花光了三个月生活费。金牌之下的真实份量
现在这块金牌就放在我家茶几上,有访客时总会拿起来掂量。他们不知道真正的重量在金属之外:是教练三十年的训练笔记,是队医用完的二十多瓶红花油,是妻子独自扛起的整个婚礼筹备,是父亲看比赛录播时暂停了56次记录技术动作。 昨天有体育记者问我下个目标,我说想回老家县城建个举重教室。当年那个在体校摔跟头的男孩,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扶起更多栽倒在杠铃前的孩子。因为在举起钢铁之前,我们要学会扛起自己的梦想。
上一篇
世界杯里的主帅:荣耀与压力并存,看看那些站在赛场边的传奇人物
2025-09-03
下一篇
发布评论